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信息网-福建二级建造师_报考条件_学历要求_报考资格_报名时间_注册_培训-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压岁钱本质上是人际礼仪的表达,是文明风尚的承载。而今时过境迁,春节,这个旧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产物还会继续多久,还会有多少人重视和接受?过年的年味逐年在减,而压岁包金额却只增不减,还没等压岁钱发挥给孩子“压岁”的作用,就先要“压”垮老人了。

  有人说:过年没有什么意义了,形式越来越简化,年味越来越淡薄,人情世故,拜年礼仪无存,更多是塞红包送压岁,孩子家长张开口袋“拒绝”,那所谓的年味,或许也伴随着我们这一代人最终成为了尘封的回忆。

  网上有人感慨:“现在只剩下50、60后那一代人在用心过年啦,她们是春节的坚定守护者;70、80后在努力保留着一些传统习俗,担他们内心只不过是为了迎合父母的这些习惯,让她们开心过年罢了。而90、00后硬是把收压岁钱的欲望体现得淋漓尽致,除夕一过,大年初一见面就开始“恭喜发财 红包拿来”,没羞没躁的都不知道过年的意义是什么。

  作为年俗节物之一,压岁钱通常代表着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与祝福,也是亲人情感和新年文化的代代传承。然而近些年来,个别地方的压岁钱却开始变了味儿。有的人“面子”思想作祟、把金钱和情意简单画上等号;有的人不顾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对方收入实际,单方面动辄阔绰出手;有的人互相攀比,不得已被动跟进……类似行径,都在无形中异化了压岁钱的初衷,非但不利于亲友的礼尚往来,更不利于涵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压岁钱一味“求多”甚至铺张攀比,违背了关爱和祝福的本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陋习。须知,压岁钱本质上是人际礼仪的表达,是文明风尚的承载。钱多钱少,不意味着情意深浅。那种把金钱多少和情意画等号的行为,是偏颇、庸俗的,反而容易激发矛盾隔膜。

  在这方面,老广东人给大家打了个样。据报道,老广东人至今坚守“派利是”。只讲“意头”,不比金钱。五元十元、一元两元,多少随意,心到即可。在四川的一些地方,对于压岁钱,几家人之间可能还会彼此尊重,直接“互免”压岁钱。这样的情形,不是个例。当然,在个别压岁钱负担较重的地区,近年来也正在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逐步减轻压岁钱攀比铺张的负担,推进移风易俗。这一方面要靠政府部门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持续倡导、成风化人,另一方面更要依靠个体的自觉主动。每个父母和家庭对压岁钱多一些理性看待,对攀比铺张行为多一点拒绝,就是在给孩子树立良好家风的榜样,也是在为当地的好民风、好社风添砖加瓦。

  在传统文化中,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价值理念。然而,在当代社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待礼物和亲情的态度似乎有所改变。真正的亲情友情,并不应该用金钱和实利来衡量,而是应该从内心的感恩和体谅中体现。在这个特殊的春节时节,无论是在家乡还是在异乡,传统的礼仪和人情味都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让我们共同努力理性对待压岁钱,拒绝攀比铺张,让压岁钱真正发挥出给孩子“压岁”的作用,涵养起良好家风民风社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