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批评的自助餐卷土重来了
自助餐,原本是西餐的一种就餐方式;因为有着丰富的品类、较高的性价比,一度成为人们的聚餐首选。
生性自由、不喜被约束的海盗,会在饭菜准备好后,每个人拿取自己需要的食物,自由自在地大快朵颐。
上世纪30年代,外国人将这一就餐模式带到中国,运用到在中国开设的一些大饭店中;不过它真正推广到普通大众,还是在80年代以后。
最火的时候,说是“一位难求”也不夸张。为了能吃上一次“金钱豹”,人们甘愿在门口排队几个小时,或者提前几天就开始预约。
除了金钱豹,还有许多自助餐厅的攻略曾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或被人们口口相传,记录着它们那时的辉煌。
这一度成为自助餐江湖上的传说,有许多人特意为了挑战“堆沙拉”而来,拿出数学考试的认真程度“建设”一座沙拉塔。
还有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比格比萨、好伦哥披萨、汉釜宫烤肉、蚝英雄……都曾作为红极一时的连锁自助店,成为家庭聚餐或同学聚会、过生日的打卡圣地。
年轻人喜欢大鱼大肉,老年人偏爱清淡口味,小孩子最喜甜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收获自己的味蕾满足。
在美团点评“2019年全国主要餐饮品类点评热度情况”统计中,自助餐的“用户点评数量占比”和“餐饮门店数量占比”,都比之前出现了大幅下降。
2021年,自助餐企业新增注册量仅为1618家,同比暴跌35.6%,创下近10年来的最低水平。
过去,自助餐因为“量大”“食品种类多”吸引顾客;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曾经的亮点却成了让人进退两难的原因。
然而,由于自助餐厅涵盖的菜品类型多,对供应链、出品口味以及门店运营水平的要求也高,很多门店并没能把控好“菜品的品质”。
从央视曝光的“假鱼翅”“合成肉”,到社交平台上的“馊鸡腿”,再到消费者亲自领略的“臭鱼烂虾”“回炉食材”……
可许多人进了自助餐厅,总是面对琳琅满目的菜品难以取舍;最后东拿一点、西拿一点,取回的食物远远超过一顿饭能吃下的量。
而随着《反食品浪费法》的出台和“光盘行动”的提倡,人们对“浪费”行为的容忍度也在降低。容易产生浪费的自助餐,也难免受到一定冲击。
不断上菜、补菜的声音,朋友聚餐的笑闹声,以及随处可见的跑跑跳跳的小孩子,也让注重用餐气氛,想要安静吃饭,或者跟同行人交谈、约会的用餐者,将它排除在选项之外。
而当许多人以为,自助餐也会像KTV、网吧一样,成为“时代的眼泪”时,它却出乎我们预料地,悄悄“复活”了。
从百度指数可以看到,今年3月、7月以及10月,自助餐都出现了多次热度上涨的现象,最高峰出现在今年十一假期。
除此之外,中式炒菜自助、早茶自助、生蚝自助、水饺自助、面包甜品自助、咖啡自助等单品店也越来越常见。
这种经营方式,不仅让餐厅在满足垂直人群需求的同时,降低了采购成本;还让这些店在同属“自助餐”分类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辨识度。
比如连锁火锅店呷哺呷哺的自助小火锅,嘉和一品的15元自助早餐,多次限时回归的必胜客自助等等。
过去我们拉帮结伙去“吃自助”,很多时候是奔着“吃垮这家店”“给年轻的老板上一课”的目的去的。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51.3%的学生群体认为自助餐性价比高,仅有5.3%学生群体认为自助餐性价比低。
截至去年,我国前十大连锁自助餐品牌的人均客单价为69元;其中旋转自助小火锅的客单价,更是保持在40元以下。
比如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比格披萨,许多顾客就是冲着它对比同价位门店好吃料足、并且常出新口味的披萨而来。
毕竟,如今的自助餐食客们,虽不再愿意“吃到撑”,但吃出“超值体验”依然可能是来到自助餐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