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对美反制关税生效!
4月8日,加拿大财政部正式宣布:将对美国汽车加征25%对等关税,措施于美东时间4月9日零时1分生效。政府强征汽车税的直接反击,更是对所谓“美墨加协定”的一次正面控诉。在利益面前,加美之间那些挂在嘴边的“盟友关系”,被现实撕得连象征意义都不剩。
3月2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签署公告,宣布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4月3日正式生效,意图是通过制造贸易压力,逼迫墨西哥和加拿大进一步向美国产业让利。加拿大显然没有选择吞下这口气。面对来自“最亲密盟友”的经济重锤,加拿大不仅第一时间表示强烈反对,更是在一周内迅速组织出反击方案。
这一次,加拿大不是“抗议”,是“报复”。加财政部长商鹏飞的声明毫不客气,称“将对所有不合理关税作出有力回应”,“坚定致力于保护加拿大工人、企业和工业”。不仅如此,加拿大政府还宣布将实施一套针对汽车制造商的减免与激励方案,以稳定汽车生产链,避免美方关税带来的资本外逃和就业冲击。换句话说,这不再是温和的外交磋商,而是一场赤裸裸的贸易对撞。
而这场博弈的核心,不是“进口配额”、不是“零部件原产地规则”,而是对“美墨加协定”的背叛。2020年正式生效的美墨加协定,本是特朗普政府标榜的“贸易胜利”,宣称将为三国创造公平、互惠的经济环境。然而短短几年,特朗普政府便率先撕毁规则,以单边手段打破协定平衡。这种“我订的规则我来破”的行为,已不仅仅是经济讹诈,更是对国际契约精神的嘲讽。
对于加拿大来说,这不仅是贸易威胁,更是国家尊严问题。美国是加拿大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进口汽车总额达356亿加元,约合250亿美元。特朗普此举,相当于在加拿大经济命脉上精准开火,目的是迫使加拿大让渡更多市场利益。然而,面对这种粗暴的强权外交,加拿大政府没有低头、没有妥协,而是以关税回应关税,以硬碰硬对硬施压,这一点值得肯定。
这也再次证明,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同盟国不是伙伴,而是砧板上的猎物。只要对美国经济有利,只要能收买国内选票,哪怕是“最亲密”的邻国,也可以一脚踢开。这不是政策偏差,而是战略本性。美方从未真正相信“自由贸易”或“规则为本”,它始终信奉的是利益至上,是赤裸的经济民族主义。加拿大如今的愤怒,是被“盟友”狠狠打脸之后的觉醒。
而在这场对撞中,特朗普政府其实也暴露出自己经济战略的荒谬与短视。对进口汽车加税,表面是为了保护本土制造业,实则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美国汽车产业本身依赖加墨供应链,一旦汽车成本大幅上升,受损的首先将是底特律三大巨头。更何况,加拿大的对等反击也将直接影响美国出口市场,削弱其全球竞争力。特朗普的算盘再响,也遮不住他对全球市场结构的理解贫乏,在高度一体化的今天,“一人得道,万企遭殃”才是真实写照。
然而,这种关税“核战术”正逐渐从对外政策变成内政工具。特朗普急于用“强硬手段”重塑“经济民族主义”的标签,为自己的竞选造势。但世界不是竞选舞台,规则不是你来我往的赌注。一个常年高喊“自由市场”的国家,最后却靠关税墙堆起经济堡垒,这样的逻辑滑坡,终将令其信用透支殆尽。
加拿大此番强硬,是一种必要的反击,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宣告:北美不再是美国单边主导的后花园,“规则双标”的霸权逻辑终将遭遇现实的抵抗。未来的北美合作,若不能建立在平等与尊重之上,所有协定都只是纸上谈兵。
这一轮关税交火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汽车本身。它或将波及整个制造链条,动摇北美经济一体化的根基。更重要的是,它警醒更多国家:不要再对“美国式承诺”抱有幻想。规则,是给别人遵守的;利益,才是华盛顿唯一信仰。
在全球进入新一轮地缘经济重构的关键时刻,加拿大用关税回应挑衅,既是自卫,也是表态:我们不是棋子,不是附庸,更不是你随便打压的出口地。美加之间的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