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00亩!西安经开区“宝地”上新
西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杨军,管委会副主任张俊出席并讲话。经开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企业和新闻媒体代表等,共计100余人参加。
杨军表示,经开区期待与大家共享战略机遇,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创新发展区;共享富集资源,携手打造功能完备的高品质公服体系;共享优越区位,携手打造近悦远来的城市交流会客厅。本次推介会推介的优质地块,既有地处中心区黄金地段、周边配套成熟的高价值地块,也有区位优势好、生态景观资源佳的高潜力地块,亮点纷呈,各有千秋,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经开区诚邀大家来做项目引擎手、发展合伙人。
张俊从区位、产业、创新、服务、环境五个方面出发对经开区作全面推介。他表示,经开区是西安市古都核心功能承载区的重要组成,也是西安北跨发展的主力军。立足经开,就是融入西安中心城市核心区,投资经开,就是抢占西安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落户经开,就是坐拥西安最具幸福感城市样板区。诚邀大家来经开区参观考察、投资兴业,经开区将用最优的环境和最好的服务,让每一份投入都能得到丰厚的回报。
此次亮相的22宗开发用地,主要集中于中心区和高铁新城两大高能级片区,是经开区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
其中,中心区有3宗地块,作为西安市行政中心所在地,这里以行政办公、商务商业、公共服务、科技创新、品质居住为主要功能,是经开区城市建设最完善、配套设施最齐全、服务业最发达、生活氛围最浓郁的都市活力区。该区域的推介地块周边发展成熟、交通便捷、人口聚集度高、开发潜力巨大。
另外19宗城市开发用地都分布在高铁新城。对于经开区乃至西安市而言,高铁新城的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如果说“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吟唱的是老城光阴,那么,以亚洲最大高铁站为标志的高铁新城,必将成为城市北部对外展示交流的全新会客厅,写下属于自己的时代记忆。
作为践行西安“北跨”战略当仁不让的先行者,经开区正加速引导产业与人口有序“北上”形成新聚集,为全市扛起一个万亿级渭北工业大走廊,而围绕西安北站打造的高铁新城,拥有明显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正是西安“北跨”的重要空间平台。
此次活动更显示出经开区在高铁新城的智能制造、商务金融、研发设计等产业加速布局,从土地出发,盘活区域资源,将高铁新城低运输成本、高物流效率的突出优势,转化为建设城市新门户、展现枢纽新形象的发展胜势。
会上,资源规划局、教育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分别针对经开区的空间规划、区域配套、项目审批、教育资源等内容进行了介绍。龙湖集团西北公司、绿城集团西安北片区相关负责人作交流发言,分享了在经开区投资发展的真切感受。他们表示,对经开区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愿意继续在经开区投资、发展、收获,为经开区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的签约环节,经开区与中粮集团大悦城西北公司、绿城集团西北公司、中建七局地产公司签订投资意向协议。(西安经开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