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信息网-福建二级建造师_报考条件_学历要求_报考资格_报名时间_注册_培训-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政府发钱给人民,为什么发,怎么发,发多少,发给谁,是门很大学问,说起来相当复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陆一直有媒体和学者呼吁给民众发钱。别人怎么做?欧美举债发钱的经验,参考价值不如台湾,毕竟,两岸人民务实的民族性是一致的,因此台湾发钱的结果,很可能就是大陆发钱的结果。

  对老百姓而言,政府“发钱”当然是好事,但对政府而言,得反复精算,并累积实际经验,才可能发挥正面效应。

  台湾发钱三次,第一次是因应2008年金融海啸,台湾百业萧条,经济一度负增长,失业率攀升,前景难料。2009年马英九普发“振兴经济消费券”,目的是为全台产业纾困。

  第二次是2020年疫情,属短期经济冲击,情况不像2008年时那么严峻,经济主体制造业未遭损害,但消费紧缩。蔡英文于该年发放“振兴三倍券”,目的是避免滑入“通缩”,以及为产业纾困。

  第三次是2021年疫情蔓延到台湾,蔡英文再度发放“振兴五倍券”,这一次主要是想救观光业等民生服务业,纾困对象较为缩小。

  总的来说,台湾发钱的效果,在经济面向上不如预期,但论短期收益,可谓不无小补,还不至于浪费人民纳税钱。

  在政治面向上,蔡英文的“振兴五倍券”,更多隐含“稳民心”的用意。当时“挡疫苗”、“有疫苗官员先打”引发民怨滔天,发钱至少能稳住基本盘。2022年选举,执政党虽在席次上大败,但总得票率仍与对手保持在10%以内的差距,维持41%的支持度。

  对这类政府“发钱”政策的正确认知是,此举旨在解决短期问题,特别是对陷入困境的产业纾困,而不是为了增加人民收入,也就是“救急不救穷”。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劫贫济富、图利富人的政策,但这种看法有点极端,产业兴衰与就业率直接相关,政府有责任在大环境转恶的时候保护产业,连带稳住就业。

  至于有人认为,提升蓝领收入,解决分配不均的问题才是正道,所以反对发钱。这则是中长期的问题,当然应该有对策,但不妨碍政府解决当前的燃眉之急,政策不能只有“救穷不救急”。

  在民间消费层面,大陆经济目前的燃眉之急是什么?通缩?生产力远大于消费力?实体店面不振?民众虽愿意在国内旅游,但消费仍太保守?只要明确了目的,就能明确为什么发钱,以及怎么发钱。

  一者,尽管过程中许多人力主发现金,但台湾三次发钱,都是发券,而且还明订使用期限,为什么呢?因为怕民众存起来不花。

  承上述,这是“救急不救穷”,偶而为之的政策,目的就是短期刺激消费,钱不会多,更不是月月发放,所以发出去了就是要全数收回。人民拿到了政府“赠予”的商品与服务折扣,政府获得了额外的税收,理想上是双赢。

  如果是发现金,不用想也知道财务上较紧的多数人会存起来,我们都是中国人,心思是一样的。如果是我,就会存起来拿去抵税,这就等于政府自动减少了税收。

  也有经济学者认为,只要钱不多,有价礼券与现金一样可以存起来,只是消费配置的问题。然而,有些人就是穷到光屁股,连税都不必缴,没有什么“消费配置”可言。

  振兴与纾困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希望全民一起参与“买买买”,后者是援助陷入困境的对象,所以旨在刺激消费的“振兴”不应该排富。

  然而,三次发钱也都有“纾困”的目的,排富也不是不应该,但这在执行层面上会使行政复杂化。行政一旦复杂化,发钱效率就会降低,争议就会升高,搞到不发还好,发了反而引众怒。

  对政府而言,发钱“振兴”是一种投资,要的是实质收益;发钱“纾困”是一种支出,目的在照顾弱势。广撒钱,若只视为支出会造成财政负担,更别说举债发钱了。

  虽然钱不会多,对富人而言有与没有一样,但发券原则上都会使用,无论是赠予他人,或凭券加码消费,基本不会影响政府的总体收益。

  但如果钱多到一定程度,比如每人可获取一万元人民币以上的等值消费券,情况就会有所不同。对许多大陆劳动者而言,一万元超过一个月工资,钱不可谓少,若不排富,会怨政府何不干脆“劫富济贫”,将发给富人的钱都分给穷人,这样还能分多点。富人是无所谓,但一般人有所谓。

  还有,发放有效期限的券,在政府财政上负担较轻,今年发,明年再核销即可;但若是发现金,就要立刻找到财源,而通常在年度预算之外的支出,需要举债应付。

  无偿获取,即马英九的消费券与最后一次的五倍券,都是直接发券。有偿获取,即蔡英文的振兴三倍券,民众要花钱买。3倍券就是花1000元买价值3000元的券,等于政府补贴人民2000元。

  为什么要让人民花钱买券?说到底,就是减轻财政负担,还拉高杠杆(也就是乘数)。2300万人都花1000元买3倍券,政府立刻笑纳230亿现金。而民众若花光3000元,等于每人总共消费4000元以上。如果你用3倍券买了5000元的商品,实际支出就是3000,超过政府补贴的2000元。

  要说这是割人民韭菜也无不妥,但意在实质收益的发钱政策,本质就是如此,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觉得这是消费陷阱的民众也可以选择不买券,但实际状况是,嫌归嫌,几乎没人不买。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