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益和风险中寻求平衡二级债基以稳致远
那么,如何既能享受到债券类资产相对“稳健”的特质,还能捕捉到权益市场潜在上涨带来的收益?具有“攻守兼备”特点的二级债基或能满足这一要求,可作为参与市场的工具之一。
从产品特点来看,二级债基主要进行债券投资,即债券投资占比至少达到基金资产的80%,同时也可适当投资股票等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不超过20%。由于主要聚焦于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相比权益类产品,二级债基波动性相对较低、风险相对可控。与此同时,在债券打底的基础上,二级债基在投资组合中还可以加入不超过20%的权益资产投资比例,有望起到增强收益的效果。
数据显示,近二十年以来,二级债基指数上涨了350.35%,分别高于同期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的142.24%和货币基金指数的75.98%。(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4.8.14-2024.8.14)
中银基金旗下的中银稳健添利就是一款“二级债基”产品,长期以来,该产品历经市场考验,业绩表现相对亮眼,获得了不少关注。基金二季报显示,中银稳健添利A自2013年2月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95.31% ,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5.03%,实现超额收益80.28%。(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截至日期:2024.6.30)
该产品的表现在同类产品中也相对靠前。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末,中银稳健添利A近一年、三年净值增长率分别居同类前9%(38/423)、12%(33/275)。(数据来源:银河证券,同类指银河证券分类债券基金-普通债券型基金-普通债券型基金(二级)(A类,截至日期:2024.07.31)
与此同时,中银稳健添利A得到了评级机构的认可,获得了海通证券3年、5年、10年期五星评级。(评级数据来源:海通证券,数据截止日:2024.6.29)
在资产配置上,中银稳健添利属于二级债基:该基金配置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底仓,比例不低于80%,具有不错的防守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配置不高于20%的权益品种力争增厚组合收益。与纯债基金相比,产品有机会通过增加权益资产来提高收益;而与偏股型基金相比,风险与波动又相对较低。
自公司成立以来,中银基金不断提升投研实力、丰富产品线,力争满足不同投资者多元化配置需求。在固定收益类产品方面,产品超额收益排名行业前列。据海通证券,中银基金固定收益类产品近1年超额收益率在17家固收类大型基金公司中排名第3;近2年、3年超额收益率在17家固收类大型基金公司中分别排名第3、第3。(数据来源:海通证券《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超额收益排行榜》,截至2024年6月28日)
中银恒悦180天持有A于2022年1月21日成立,基金经理陈玮和范锐自基金成立日起管理该基金,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基金合同生效日至2022年底1.25%/2.07%;2023年度3.27%/3.19%;2024年上半年3.21%/ 1.97%。
中银恒悦180天持有C于2022年1月21日成立,基金经理陈玮和范锐自基金成立日起管理该基金,基金回报/业绩基准回报分别为:基金合同生效日至2022年底1.06%/2.07%;2023年度3.06%/3.19%;2024年上半年3.10%/ 1.97%。
《海通证券: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超额收益排行榜》,基金管理公司超额收益是指基金公司管理的主动型基金超额收益(基金净值增长率减去业绩比较标准后的收益)按照期间管理资产规模加权计算的平均超额收益。期间管理资产规模按照可获得的期间规模进行简单平均。
权益类基金包含主动型管理的基金,不含指数型、对冲策略混合型、生命周期混合型、偏债混合型基金、港股灵活策略混合型、港股偏股混合型、港股强股混合型和QDII基金,固定收益类基金包括纯债债券型、准债债券型、偏债债券型基金、短债基金、可转债基金和非摊余成本法的封闭债基,不包含货币基金、理财债基、摊余成本法封闭债基和指数债基。
大、中、小型公司的划分:按照海通证券规模排行榜近一年主动权益(主动固收)的平均规模进行划分,按照基金公司规模自大到小进行排序,其中累计平均主动权益(主动固收)规模占比达到全市场主动权益(主动固收)规模50%(取累计规模占比超过 50%的最小值作为划分线)的基金公司划分为大型公司,在50%-70%(取累计规模占比超过 70%的最小值作为划分线)之间的划分为中型公司,其余为小型公司,小型公司还包括旗下存续时间最长的产品成立不满1年的公司。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在少数极端市场情况下,基金投资存在损失全部本金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请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文件,了解基金的具体情况,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