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糖青年的社交圈为啥不喜甜?
当追求健康的年轻人发现单纯给食物“减糖”不足以“快乐翻倍”时,注意力开始转移到自己的社交状态上。“零糖社交”成了新风尚。
“零糖社交”顾名思义,就像吃零糖食品一样,既能获得满足感,又让人轻盈、无压力。告别“常联系”、“腻一起”的社交方式,保持一定距离和独立性,不依赖他人提供情绪价值,更注重自身需求。
面对这种“松弛感”满满的社交新模式,这届年轻人趋之若鹜。相比于社交,他们似乎更喜欢独处。不是社交“玩不起”,而是“零糖”更有性价比。放弃精神内耗,表面上是年轻人对社交疲劳的反击,背后也是营造人际关系舒适圈的捷径。毕竟,简单的快乐在当下的社交环境中,愈发难得。
人们眼中“会疯”“随性”“爱热闹”的这届年轻人,面对“甩不掉”的社交生活,不约而同选择了保守。他们“反客为主”,尽可能把自己放在社交关系的中心,不想被传统社交过多打扰,逐步回归“为己社交”的属性,进而延伸出“零糖社交”的概念,并乐在其中。难道,他们的社交圈真的不“甜”了吗?
调查问卷结果似乎印证了这一点。参与投票的年轻受访者中,78.05%的人认为“零糖社交”对生活有积极作用。
“没有人情世故,想做点什么都很方便,挺自由的。”从事教培工作的赵先生一身运动休闲装,面对镜头显得有些羞涩,旁边两位好友不时举起手机给他拍照,但他没有回避。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并非赵先生的日常,由于工作性质每天都要接触很多学员,自认为属于“零糖社交”的他,工作之余更愿意回家陪陪家人,独处时也会打打篮球、听听歌。
同样从事跟人打交道的工作,社工刘女士的“社交糖分”就低了许多。“我比较宅,就一两个挚友,也不太爱交新的朋友。”她坦言自己的占有欲比较强,不太会揣摩人心。“跟朋友天天‘黏一起’彼此暴露的缺点就越多,时间长了会影响感情。”再加上自己对新朋友的信任感比较低,刘女士觉得自己短时间内很难改变这种社交状态。采访结束后记者也观察到,坐在长椅上休息的刘女士基本不怎么和同伴交流,绝大多数时间两人都在低头玩手机,比起周末商场里熙熙攘攘的热闹,她们更像两个陌生人。
不远处,刚从手机店走出来的大学生小李脸上挂着“小兴奋”,为了给自己换一部打游戏更趁手的新手机,他已经3个月没跟同学、朋友约饭、搓麻、唱K了。拼命攒钱的他虽然还未如愿,但他说不久后自己能用新手机带更多小伙伴“打怪升级”,美食、麻将、麦克风放一放又何妨。
网络上,21岁的大三学生“弱陈”将微信昵称改成“静听风雨”后,差点被家族群成员误认为长辈。他说:“以前总认为网名昵称要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和眼光毒辣,现在反而觉得,绞尽脑汁让别人高看自己是徒增烦恼,只是个名称而已嘛。”不期望来自他人的首肯,是“零糖社交”解放精神束缚的另一个体现。
“社交本身就是有成本的,花大把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换取短暂、少量的快乐,这笔账年轻人算得清。”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想要在繁重的交往中降低成本和心理负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减少社交频率,降低社交产生的无谓消耗。王忠武注意到,由于社会结构的转型,过去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交方式已经难以束缚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走出家门,在陌生的城市单打独斗,“忙起来一年都回不了一次家,哪有空走亲戚。”的确,宽松的社交环境给了年轻人更多社交选择。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工作压力太大”被动“减糖”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我的社交‘糖分’比较少,很难挤出时间去社交。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多跟朋友交流的。”国企职员戴先生直言,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他甚至把“朋友圈”转移到了自己的客户群。而从事行政工作的王女士,面对工作中必要的社交活动,也会一改往常的“佛系”,宅女变身工作狂。或许工作中的社交对于他们来说,是唯一的“糖分”。王忠武表示,当下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让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日趋“雇佣关系化”,也是造成社交“减糖”的原因。“管理者追求高效高产,不重视团队建设;同事之间利益为先,缺少沟通和信任,渴望社交的员工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情绪价值,自然会逃避社交。”
《光明日报》曾发起过一项网上调查,在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中,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20年前,风靡大街小巷的《半糖主义》就用“糖分”诠释了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如今,听这首歌长大的“90后”们,并没有盲目追求“零糖社交”,而是选择了更加温和的“半糖主义”。
“下了班我会约同学看电影,大家在一起还挺甜的。”初入新媒体行业的宗女士将大学时代的友情延续至今,“同学间那种纯粹和放松是同事给不了的。”宗女士说,自己从事的直播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她并不奢求现在的工作带给自己更充盈的社交,更享受与同学相处的状态。
而在工作中,“糖分”并非奢侈品,近几年流行的“搭子社交”,便是介于“零糖”和“半糖”之间的社交新模式。以兴趣划分圈子的“搭子社交”,是浅于朋友、重于同事的关系,社交关系处理也更灵活、自由,被称为是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如饭搭子、旅游搭子、午睡搭子、追剧搭子等。
从事地产策划的赵女士,工作时间聊起自己的“搭子”小云,简直比聊闺蜜八卦还兴奋。“我俩的妈妈都是美食达人,变着花儿的给我们做好吃的,现在我们轮流带饭,每天都能尝到各自家里的拿手菜,干净卫生还好吃!”赵女士开心地说。
从最初的“午睡搭子”到后来的“饭搭子”,再到下了班的“追剧搭子”,赵女士和小云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今年年初俩人还相约去四川玩了一圈,成功解锁“旅游搭子”。不过赵女士坦言,私下里自己与小云交流并不多,聊得最多的还是工作,对各自的私生活,几乎不过问,这让她感到很舒服,面对繁重枯燥的工作,也少了一些负面情绪。
在“搭子社交”中,人们将自己需求的亲密关系拆分成工作、娱乐、旅游、摸鱼等不同维度,旨在通过更细分的方式找到那个愿意陪伴自己的人,不让自己陷入孤独的氛围中。与浅社交注重的广度与数量不同,“搭子社交”更注重圈层的精细化,被视为高效、快捷、轻松、简单的社交方式。
“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便是《庄子》中的“零糖社交”。好的社交关系,是在分寸感上彼此保持淡然,不取悦,够真实。保持本真并非任性自我,遗世独立在当今社会并不可取。
王忠武认为,“零糖社交”并不是“零社交”,现在有的年轻人不去社交、拒绝社交,把这种极端的社交行为当成一种个性的展示,对自身发展是不利的。再优秀的人,也有自己无法胜任的工作;再强大的内心,也有难以排解的困惑。“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放弃社交等于放弃自身发展的机会,这样的‘个性’得不偿失。”王忠武强调,“零糖社交”有其优势,却无法完全替代深度交往的模式,尤其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过度依赖“零糖社交”会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弱,关系不断疏远。“尽管‘零糖社交’能带来一些社交上的新奇体验,但我们仍应相信真正的亲密关系和深厚友谊,是那些能够与我们长期相伴、不离不弃的密友所带来的。”
据JustSoSou l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社交趋势洞察报告》显示,当代年轻人平均2个知心好友,在面对“和朋友相处的最理想状态”这一问题时,有54%的年轻人选择“经常联系,但也有自己的独处空间”。仅有12.6%的年轻人选择“每天都可以黏在一起”。
还没大学毕业的吴同学给自己的“社交甜度”打了8.5分。在商场做兼职的他,每到周末,都是朋友当中最忙的一个,但这丝毫没影响他的社交状态。“上班专心忙,下班使劲疯,我觉得好朋友之间就该毫无保留地多接触。”喜欢交朋友的他直言自己朋友多,“玩归玩,谁有事也都会帮忙,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嘛!”
同样还未走出校园的陈同学则表示,自己几乎没有“孤身一人”的时候,今后步入社会也不太可能尝试“零糖社交”。在她看来,“零糖社交”会使人沉浸在“过度思考”和“自我纠缠”中,从而变得内耗、不快乐。“有朋友来排解孤独、释放情绪对我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如果朋友不在身边,游戏和网络也可以带给我快乐。”
记者在某社交平台发现,“零糖社交”并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通过“人机互动”这一创新方式得到进一步实现。特别是在当代年轻人感到孤独时,虚拟人、虚拟偶像等数字化角色为他们提供了陪伴与交流的途径,使得“零糖社交”的概念得以在虚拟世界中延伸和丰富。
不过相比数字化、虚拟化的社交快乐,这届年轻人似乎更喜欢从现实世界“开辟”属于自己的社交新赛道。飞盘、骑行、登山、攀岩,甚至简简单单的“City-W a lk”,这些过去在国外流行的运动休闲方式,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到身边,逐渐社交化、规模化,成为给社交“加糖”的新选择。
酷爱户外运动的吴先生经营着自己的户外俱乐部,每天都会发俱乐部活动的照片,最近他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极洛景点的朋友圈被很久没联系的旧友徐女士刷到,巧的是,俩人定位都在南极洛,几番交谈后徐女士决定加入“大部队”,一个人的旅行变成了一群人的狂欢。
喜欢跑步的刘女士工作很忙,经常选择在上班前和晚饭后运动,起初只有一两个好友“陪跑”,后来发现自己的运动时间并不“小众”,沿途结识的“跑友”也越来越多。现在她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几乎很少有自拍,有时还得从几十人的大合影里找自己。
在“年轻人如何正确克服社交障碍”这项调查问卷中,68.29%的人选择了“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社交活动”,还有超过60%的人选择“对身边人开放、包容,学会分享”。王忠武表示,适度社交带来的精神价值有时大于社交本身。在环境无法改变时,选择改变自己适应环境,其实就是一种积极的社交方式。“与其逃避,不如主动迎击。”坚持适合自己的社交方式,就是最好的社交状态。
我能理解“零糖社交”的社交方式,但不会去尝试,因为自己很少有“孤身一人”的时候。“零糖社交”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去独立思考、处理事情,享受与自己相处的过程这很好,但也会陷入“过度思考”和“自我纠缠”中,从而变得内耗、不快乐。有朋友来排解孤独、释放情绪对我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我的社交“糖分”比较少,平时工作忙,很难挤出时间去社交。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多跟朋友交流的。我认为像自己这样“被动减糖”的人占多数,主动选择“零糖社交”的人可能是还没在社交中“尝到甜头”。转变社交观念也需要自己去创造机会,就算工作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也可以多尝试跟同仁、客户建立良好的沟通,也能找到新的社交“突破口”。
如果“满糖”是十分,我会给自己的社交打十分,我的朋友们都特别好,跟他们相处很快乐。我认为好的社交状态不在朋友多少,社交也未必丰富才会“甜”。现在年轻人更愿意把“社交选择权”留给自己。像我比较喜欢户外运动,我就会参加各种户外俱乐部的活动,在“同好”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人做朋友,社交带给自己的“糖分”就越多。
传统的社交模式往往强调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而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基于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社交关系,希望通过社交活动促进个人成长,而非受限于过度情感依附。从“为他人”到“为自我”,“零糖社交”强调的是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真实交往,让社交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先贤倡导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份淡然与真实,不为取悦他人而放弃自我立场。然而,坚守个性和独立,并不代表要遗世独立、远离人群。相反,它鼓励我们在维持个人独立性的基础上,去构建一种真挚且长久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共存。
“零糖”或“有糖”社交,取决于个人对“口味”的偏好,都不是解决所有社交问题的“通用答案”。每个人的个性与成长的背景、所处的环境都大不相同,适合每个人的社交方式也并不一致。我们应该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断尝试探索更多可能性,去找到与自身最契合的社交方式。
“零糖”最好,“低糖”亦可,让社交回归沟通的原本属性。这样的社交态度,不是在说教、灌输中形成的,而是年轻人的期许在碰撞后产生的默契——不因网络算力推送而患得患失,不因他人三言两语而自怨自艾。
从社交平台上流行的“发疯文学”到迷上“追短剧”,再到线下来场“短逃离”,都是年轻人希望以无公害、轻松的方式,为自己找到减压、释放情绪的途径。这一届年轻人,越来越懂得讨好自己,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舒适的社交生活。“社恐”并不是恐惧社交,而是恐惧展露自己不具备的社交能力。
成年人的生活里不可避免低效、无效社交,攀比局、催婚局这样无聊生厌的场合,但各式各样的灵魂碰撞幻化出的人间百态、交织出的红尘烟火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底色。“零糖社交”,是认定目标,既享受主宰人生的乐趣,又不被外物和外力过度干扰。在内耗与享受之间找到平衡点,就是最好的。
看到“零糖社交”这个社交新名词时,不由想起之前网络上对于“i人(内向内倾型人格)与e人(外向‘社牛’型人格)”的讨论。作为最早的“社交标签”之一,“你是哪种人格”、“i人快乐还是e人快乐”至今没有被大众认可的统一标准。或许“社交甜度”也是如此。
面对陌生人的采访,有的“零糖社交”受访者聊起自己的社交状态时,会加上“我是i人”的前缀,三言两语便匆匆离开。似乎在他们看来,人格特征决定了自己的社交属性。还有的受访者虽然选择了“零糖社交”,但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也能表现出“e人”般自信满满的分享欲。他们究竟是“i人”还是“e人”不得而知,但至少在特定环境下,他们都选择了自己最舒服的“社交甜度”,既满足了他人需求,又没有为难自己。
就像零食、饮料一样,“零糖”并非没有甜味,“加糖”也未必甜得腻人。“零糖社交“多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有了自己“说了算”的选择,更容易在社交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身边少了不得不迎合、讨好的人,耳边没有了质疑、否定的“反调”,更能保持身心愉悦去热爱生活,发掘更多“快乐源泉”,这样的“零糖社交”自然不会枯燥乏味。与其点赞别人的“精装朋友圈”,不如打造自己的“C位毛坯房”。
当“零糖青年”们不再陶醉于自给自足的“独乐乐”,想给社交“加点糖”时,或许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去做哪些事、选择什么样的伙伴、保持怎样的社交距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众乐乐”。其实,良好的社交状态没有标准答案,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甜度”,让自己成为社交关系中“控糖”那个人,生活总是甜的。(济南日报 记者:卢宇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燧石枪:黎明之围》专访:来自南半球的新鲜风味/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燧石枪:黎明之围》制作团队专访:来自南半球的新鲜风味 子鲤...
《燧石枪:黎明之围》评测:ARPG爱好者们的一小步/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燧石枪:黎明之围》评测:ARPG爱好者们的一小步 子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