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当下政策选择“托而不举”?
,先是跌的让人绝望,迭加当时各种“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萦绕在耳边,真是让人丧气。在所有人都麻木时,突然来个大反转,不仅掰回了1月份失守的阵地,连去年4四季度失守的阵地都给你掰回。
但进入3月份后,市场逐渐变得波澜不惊,毫无生气。高潮退去后,指数窄幅震荡,成交量日渐萎缩,大部分板块都没有持续的行情,当你刚意识到某个板块在涨时,明天它就开始跌了。有种比较有意思的说法,A股这个大家庭有点穷,只有一条裤子,如果今天“新能源”穿着裤子出门了,那么半导体、消费等其他兄弟姐妹只能在家干等。你唯一能期待的就是自己的持仓哪天有幸穿上那条裤子。
深入分析,市场其实在演绎一种近乎绝望的走法。最近一年,A股在坚定不移的定价内需弱,只是有时候走累了停下来回头看一看你,休息完继续朝着内需弱前进。从债券市场看,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断走低,无论央妈怎么喊都拉不住它前进的步伐,这不这两天利率又到2.26%了。股票市场同样如此,从高分红、到出口链、再到全球定价的资源品、期间还有借着海外AI浪潮之风偶尔蹭一蹭的相关公司,所有这些都有个共同特点:跟内需弱相关!
虽然很绝望,但你又没法彻底绝望。因为大盘一旦低于3000点,国家队可能又要上班了,2月份的那一波就是被救上来了,一些知名机构测算过,那波救市大概花了5000亿元左右,所以该花钱的时候爸爸还是会出手的。如果你现在3000点往下砸,能保证爸爸不来救么?所以想涨涨不上去,想跌跌不下去,就把你困在这个小小的箱体内,很绝望,但又没法彻底绝望。
上层的意思其实也很明显,四个字可以概括:托而不举。为什么要托而不举呢?很简单,因为经济要转型嘛!既然要转型,旧的发展模式当然不能举,如果“举”了,那就不叫转型了,而叫“重走老路,重操旧业”。虽然不举,但也必须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所以要“托”。如果你把“托”,理解成了“举”,无论是在别人的忽悠下,还是内心里不愿意承认这是“托”而反复祈祷这是“举”,那么恭喜你,下半辈子又可以好好打工了,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托而不举”,其实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一旦经济出现下行迹象,就会有一些非持续性的托底政策出来稳住人心;一旦房地产销售遇冷,政策马上就给你松松绑,同时还不忘提醒,“这个是非常时期的政策,等市场企稳了,我们将及时恢复执行房贷利率下限”;一旦市场因为谣言陷入恐慌,监管机构会及时出来解释,这不昨天国家税务局就开始出来辟谣了:“税务部门没有组织开展全国性、行业性、集中性的税务检查,更没有倒查20年、30年的安排”。但这些东西都是“托”,你完全看不到“举”的迹象。
遥想过去,2008年的4万亿,2016年的货币化棚改;再想想现在,特别国债1万亿。08年到现在经济总量已经天翻地覆,现在的1万亿跟之前的4万亿完全不属于一个量级。更何况,从刚刚公布的5月份财政存款来看,虽然这债是挤牙膏似的发出去了,但这钱愣是还躺在那里没花出去。大家都这么难了,为什么还不花?因为这钱是要考核收益率的呀,但又找不到收益率符合条件的投资项目呀!
这么一顿分析下来,突然发现,股市,托而不举;房地产,托而不举;经济,也是托而不举。唯一高举的就是债市,波澜壮阔的大牛!
关于“托而不举”这一点,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这是高层当下的思路,而且大概率是未来挺长一段时间的思路。把一切都托住,不要发生系统性风险,慢慢实现经济转型。就像股市一样,牢牢实实待在箱体内震荡,等待转型成功,突破箱体,开启长牛。在这个等待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垃圾时间,赚不到钱,甚至让人很难受,但要学会憋着,忍着,调节好心态。所有人都应该降低预期,否则失望的只能是自己。
很多人,每天都在嫌弃政策力度太小,每天都在呼吁中央加杠杆,每天都在期待大水灌溉,作为老百姓,竟然会希望政府使劲发债,真是活久见!但凡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发债的成本由全体居民共同承担,但发债募集的资金在投资的过程中,绝大部分都是流入少部分人口袋,现在的局面正是之前过度发债造成的。发债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制造问题。
托而不举,虽然不一定是最优解,托不托的住也另说,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一种转型的决心、是一种敢于承担责任的魄力、是一种对百姓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