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行成于思毁于随的上一句是传言还是实锤?
这是泰戈尔的着名诗篇《用生命影响生命》。百余字的温暖词汇,被李燕用于行业大会致辞的收尾,正应了中国古诗里的老话:“心存希冀,目有繁星,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一粒药很小,但可能是生命的全部!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总裁的李燕,深知“药瓶子”对国人的特殊意义。从濒临倒闭到近400亿元营收、中国医药工业榜前五,齐鲁制药快速成长的40余年,既是澎湃如歌的企业史诗,又是中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剪影。站在历史的经纬线上,我们不禁要问,齐鲁制药是靠什么力量穿越周期?具有鲜明特质的李燕,又做对了什么?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山东拥有600余家规模以上医药企业,医药工业规模约占全国十分之一。2023年,齐鲁制药历时10年研发的创新药伊鲁阿克,成为这个医药大省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它,也被写入2023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众所周知,研发周期长、投入高、失败率高,是创新药研发的三大难点。业内也有“三个10”的定律:10年磨一剑的时间、10亿美元资金的投入、10%左右的成功率。根据《2021医药创新回报率评价》,2021年全球创新药的研发平均成本更是高达20.06亿美元,平均研发时间周期为6.9年。对此,李燕看得很通透,“制药行业要凝心聚力,耐得住寂寞,始终如一。我们要做的是行则将至,始终保持战略定力、长期主义,把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踏实。”
10年间,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伊鲁阿克,研发耗资数亿元。从化合物的选择到临床试验、资料申报,有数百人在各自领域全力以赴。新药申报有很多环节,仅2021年的一次申报资料就多达800公斤,装了390多个袋子,满满一辆中巴车。
李燕说:“做药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就像过五关斩六将,需要打通一道道关卡往下走,从众多可能性中找到最有可能的方向。有些领域没有多少人在研究,这个时候就凭想象力;有的领域确定性更高一些,但有一堆人在竞争,那就看谁能力更强、做得更快。”
2023年9月23日,在第六届中国企业论坛主题论坛上,李燕作主旨演讲分享时,把“以创新为驱动”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首条“秘钥”向与会人士分享。数字无言,行动有声!2020年,齐鲁制药研发投入为26.5亿元;2021年,研发投入为33.2亿元;2022年,研发投入为38.9亿元;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44.3亿元,同比增长13.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4%。这些巨额资金,有2/3投入到了创新药研发中。每年,齐鲁制药都以有温度的科技创新,推动医药创新从me-too、me-better向first-wave、first-in-class转型,研发生产出老百姓临床需要的药物,将中国人的药瓶子紧紧攥在自己手里。
目前,伊鲁阿克在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15项(已获授权7项),在全球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网络,成功列入“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同时,伊鲁阿克也是齐鲁制药创新研发进入收获期的开始,有80余款一类新药已处研发阶段,2024年将上市两个一类创新药,后续几年将有多款药品陆续上市,为重大疾病治疗提供更多新的选择。
当年6月,华尔街日报、CNN、彭博社、雅虎等数十家主流国际媒体,集中报道了齐鲁制药以国内市场在售产品顺铂注射液对美进行短缺药供应的新闻。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资料核准和方案申报、直接采用国内上市的原包装产品出口……这些关键词迅速在医药界“破圈”。在美国市场的良好反馈下,到2023年底,已有三批10万余支顺铂注射液相继发往美国。
为何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许齐鲁制药供货?李燕说:“这主要是齐鲁制药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细节,每一粒、每一针都是好药。同时,齐鲁制药一直坚持国际化战略,产品目前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惠及全球15亿患者。”
当下的齐鲁制药,是国内首家通过美国FDA、欧盟EDQM、英国MHRA无菌产品认证企业。在生产、研发、质量、信息化等设备设施上,走在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最前列,拥有全球最优质、最高端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拥有丰富专业知识、高度责任心的质量管理团队,全员、全过程守护药品质量,保证了“齐鲁制药”也是“齐鲁好药”。
“在医药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长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极其严苛,对国内早期探索走出去的药企来说意味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李燕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始终如一。
现在,齐鲁制药正在全球市场打造具有创新力、竞争力、合规的国际品牌,是中国唯一一家同时向欧、美、英、日、澳、加法规市场出口制剂的药企,有24个产品在当地的市场占有率第一,并首次实现对联合国组织进行药品供应。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海关总署的相关数据表明,截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2022年西药产品出口额为643.11亿美元。而齐鲁制药2022年的出口成绩单是9.2亿美元。也就是说,齐鲁制药以1‱的企业比例贡献了1.4%的出口份额。
对于企业家来说,忧患或许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夜半醒来,李燕也会辗转难眠,毕竟自己的决定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细密的李燕,一直保有着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能力。这几年,她多次提醒齐鲁制药的39000名员工永远要保有忧患意识,在前不久年度总结大会上还借用流行词“卷”形容当下的行业氛围。
如何保证、提升核心竞争力?李燕明确提出,一切要以患者为中心!一方面,在满足大众基本用药需求、临床急需的品牌非专利药领域持续发力,另外一方面在技术壁垒高、存在重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生物类似药、创新药领域开疆拓土。“从供给侧,提供更多中国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的高品质国产好药。”
这些年,齐鲁制药的经营战略从“仿创结合、以仿为主”到“创仿结合,以创为主”再到“创仿并重”,都是李燕针对健康中国战略新要求,结合行业、企业发展新趋势做出的新判断。如今,齐鲁制药共有156个产品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其中54个为国内首家,63个药物国内首家或独家上市,人药制剂产品可以说已实现“从头到脚”的覆盖,长期处于国内行业领先位置。
同时,在从北国到南海的十大生产基地,面对39000名员工,从基层一路走来的李燕视改革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刀刃向内“自革命”,围绕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研发创新、营销策略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在2023年度总结大会上,李燕明确提出:“创新不仅仅是研发体系的创新。创新无处不在,需要各级员工都要有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经营思路、创新的业务模式。”
如今,齐鲁制药建立了全球五大研发中心、构建了全球创新研发体系;完善了以员工能力为基础的双通道岗位职级晋升体系;设立“齐鲁大学堂“,每年以员工工资总额的1.5%作为预算培训经费;把技能人才发展纳入集团人才发展规划,让产业工人有奔头、有实惠、有面子。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提升齐鲁制药的核心竞争力。要知道,国内药企与全球顶尖医药企业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美国《制药经理人》发布的 2023 年的医药企业榜单中,营收超过100亿美元的制药企业全球达到了22家,其中没有一家中国企业。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头部企业,齐鲁制药的企业愿景是早日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制药企业”。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对于李燕和39000名员工而言,行则不辍,再微小的光也是光,也会有高光的时刻。
李燕的身边一直珍藏着一张贺卡,这是儿子送给她的新年礼物。那时,孩子年龄还小,就用拼音和汉字混杂着写下这么两句线年工作 yu快,zhu qi lu zhi yao 的 yao 可以 zhi 好 geng 多的人。”手笔稚嫩、感情真挚。
正如李燕所说,“我们做企业绝不是仅仅为了做几个药挣点钱,我们要做中华民族的伟大企业,要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做点事情,实实在在带给中国老百姓实惠!”
2018年,国家开始推进实施药品集中采购,齐鲁制药第一时间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药品集采,兼顾降价与提质,确保市场供应充足。目前,该公司涉及抗肿瘤、心脑血管、抗生素等共计70余个产品中标,数量位列国内外药企首位。“伊瑞可”吉非替尼、“安可达”贝伐珠单抗等临床重磅产品实现的国产替代,大幅降低群众用药负担。据不完全统计,齐鲁制药中标产品共计为国家节约医保资金超过200亿元。
齐鲁制药还一直将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结合得最紧密,做有责任感、可信赖的“企业公民”。在安全环保领域,齐鲁制药秉承“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不断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近五年安全环保支出超过30亿元;在疫情期间,利用全球物资采购渠道抢购抗疫物资支援各地,累计对外捐款捐物价值3000万元;此外,在产业扶贫、医疗资源下乡等方面,做实事解难事,仅阿荣旗高端绿色生态动植保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42.58亿元,带动就业员工1700余人。
2021年10月22日,山东齐鲁制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在济困、扶老、救孤、救灾、助医、助学等多个领域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书写齐鲁大爱。今年10月,基金会还发布了“百合花开”公益项目,特别针对困境儿童、乡村教师、乡村妇女纾困解难,用心用情帮助她们自我发展。
“齐鲁制药有很多特质,但最大的特质是它的家国情怀。齐鲁制药是有根的,这个根就是被广大员工普遍认同并成为行动自觉的家国文化体系。”李燕在2023年终总结大会上这样说道。
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最后,让我们重温下泰戈尔的《用生命影响生命》: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开始相信了自己……(记者 孙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