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神肾份唐网友会怎么评论?
过去几年我们都见证到短期的市场繁荣是如何让从业者变得短视的,当我们又在为即将到来的明年焦虑时,似乎忘了艺术市场原本是以对抗经济周期着称和存在的。
在芒格去世后我的朋友圈冒出一堆纪念芒格的信徒,但我十分怀疑艺术圈到底有多少真正的长期主义者?这个问题也指向我自己。
当我捏动双指将时间轴的刻度一点点缩小,真正重要的东西才开始浮现了——有什么事情是五年后、十年后、二十年后还值得一直做下去的?我在其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还没有答案,现在该开始寻找了。
我关心的危机是艺术行业生态结构的恶化。其中的标志性事件包括:假区块链艺术,土潮流艺术,二级市场的无底线操作,以及最近被谈论最多的年轻女性艺术。资本为导向的价值观,把艺术商业搞成商业艺术。完全忘记了当代艺术知识生产的基本价值观。
变化肯定会有,但是不是转机,取决于具体身处其中的人。有些人可能更绝望,有些可能在想法突破,有些人正暗爽到不行。谁知道呢?
但不管怎么说,艺术行业终究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们为谁创造了什么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如果能达成某种共识,可能就是行业的转机吧。
人群中,一些强悍的人总在影响他人的现实。在艺术的世界,这个人可能是你自己,也可能是你身边的朋友。
艺术家能够创造无限可能,因为世界总是需要英雄的故事。同时,遥远的伊卡洛斯传说则作为一种神话原型隐藏在大多艺术家的职业生涯中。
艺术,就是那腊做的翅膀,当艺术家试图逃离禁锢而抵达自由时,要是飞的太高,就会坠落身亡。因为太阳的炙热之光是世界的权柄,蜡做的翅膀是脆弱的希冀,伊卡洛斯的高飞,必然导致翅膀的融化。
回到现实,2024新的一年里,艺术世界也许会比往日更加喧嚣。但趣味的更替、市场的动荡、权力的重新配置,本质上是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施动后的结果。
至于更多自以为局中人的局外人,外在的现实将其搁置在那个位置上、情境里,庸碌而无所作为。真正强悍的人,必然要反抗这种现实的辖制,或者说,他必须逃离外在的现实,抵达心灵所求的现实中。
2023年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明显产生了一种“新自由主义”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文化屈服于经济价值。
被贬低的人文学科极大影响了美术馆和学术机构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会发现地产体系的美术馆渐渐淡出,拥有资本资源的藏家空间崭露头角。
同样,在2024年这种现象会愈演愈烈,学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间的鸿沟将会越来越大,卖座的艺术家并非能够得到学术体系的认可。
而美术馆和机构也会陷入这道鸿沟中,一方面财务问题、审查制度的严苛将会导致创意的、智识的以及具有批判性的好作品被淹没,不得不选择资本助力下的艺术家。
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独立性,而选择保守的“在地的人文地理研究”“女性艺术家”“代际艺术家的归纳与总结”等话题来展开探讨。
如此一来,两种价值体系便会在此产生冲突,思考替代的方案或许会转移到更多艺术家自我组织的活动以及替代性空间中。
再从商业方面来看,随着北京、上海资本市场的饱和,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当代艺术空间”会在“非中心”的地域展开工作。
后疫情的阵痛之后,依靠着对事业的尊重坚持和团结意志,各个环节和单元经历了一些欢乐时光,慢慢回归到正常状态,即稍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环境和形势。
目前的状况让国际交流产生越来越多的障碍,展览可能越来越“好看”和难做,艺术界有“上山下乡”的趋势,换句话说是“出走与下沉”,探索自己的叙事。
经济学的完整名称是“政治经济学”,就像现在的经济问题其实并不是经济问题一样,艺术界的“转机”需要一个大事件了。
艺术界寒冬刚刚开始且不会有以往的“西方不亮东方亮”,全球范围的艺术机构和艺术市场都在承受巨大冲击。
在这种情形下,追逐投机效益的短期投资收藏成为了主流,迎合短期市场效益的艺术作品应运而生,新晋的币圈大佬引领着新藏家们的收藏趣味,左右着市场和一些美术馆的方向。
年初有一个新馆的开馆藏品展,据说展品是仅用一两年的时间收藏而来的,都是当下市场热卖的紧俏品,作品单目好似拍卖图录,但问题是,这样的美术馆展览和拍卖行的预展又有什么不同?
这种趋势引发的舆论导向,是以牺牲艺术本身的学术性交流为代价来强调艺术的金融属性,活跃的是买家和卖家,而少有建立系统性收藏关注学术建设的藏家。
这也是为什么2023年末开馆的“迈克·埃文斯收藏陈列馆”引起了艺术界关注的原因。王鲁炎帮助迈克·埃文斯用15年时间的收藏建构了其藏品系统性与学术性。
这种关注艺术本身价值且具有学术交流意义的收藏在今天是欠缺的,我们的艺术界需要这样的收藏态度。
目前我们都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洗礼。鸭绿江美术馆以不断完善自身系统的方式积极应对现实,2023年末与合作机构共同组建了“上九艺术空间”,该空间为在地艺术家和观众提供自发性交互场所,我们今年开始组建艺术家工作室,筹备艺术家驻地交流项目,今年九月将开启“鸭绿江论坛”。这些都是完善自身系统的项目。我们试图以自我更新的积极态度在困境中寻找新的转机。
除了经济因素,疫情后遗症和战争带来的危机感,都会让大多数机构和藏家以更谨慎的方式对待在艺术上的投入与投资。
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如何冷静地回到艺术和艺术史的基本问题反思,尝试更具实验性和建设性的策展方法,探索更开放有效的传播和连接对话,关照青年艺术家,让他们在低谷期获得支持和信心,都对美术馆工作提出了要求。
在操作层面,核心问题则是如何把每分钱用到刀刃上,改善之前相对粗放的资金使用方式以支持上述要求。
虽然大环境不太可能短时间内有起色,但正是这种泡沫消退之时,身在局中之人才能看清“事物的秩序”。
由于艺术家短期爆发式增长的投资模型的增强回路,被抛售行为这条调节回路严重干涉,我预测藏家们的购买行为会逐渐倾向于理性的价值投资,只为喜好和关系买单,不期待过多的红利。核心趋势:去伪存真。
从今年离火运开始,文明从“土”逐渐走向“火”,不走心的产品/作品会逐渐失去市场。有一种现象可能会越来越明显:套利者利润缩水或选择主动出局。
近期的股市又探出新低,很多人都在抱怨,没抱怨的也受了内伤。艺术从来都不孤立于大环境存在,甚至,是最脆弱的一环。
春节前,决策层如果在“救市”这件事上没有突破,2024上半年,大概率是困难的,更别提一季度了。
从艺术市场的角度,我觉得很难有好的方案。唯一能做的是,尽力保证好的展览出品,有竞争力的价格,以及控制好成本,争取活到形势反转的那一天。也许来得很快,也许像日本那样,失去很多年,那么艺术世界的版图就会很不一样,也许,2024就是一个临界点。
如果站在若干年后回看,2024年可能会是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几年中最重要的一年,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一种对行业韧性的考验上。
疫情三年期间,大量新机构和大批新艺术家入场,行业的市场承载力却没有在短期内相应提升,迭加经济下行周期的影响,可能会让艺术行业提前进入洗牌阶段,而结果完全释放也许要到2025年下半年。
所以2024年对于艺术家来讲,要认清自己的行业定位和价值区间;对于画廊机构来讲,就要考验退潮时的技术操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当然,机会也相伴而来,在逆周期时的合理操作和投资,对机构运营和市场价值发掘来说都是绝佳的出手时机。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美术馆及公立机构,其实都面临着挑战,海外美术馆普遍遭受客流下滑,关注度下降等问题。
除了经济的影响之外,艺术家的创作对社会现象的反映是否足够打动人心?是否能跟公众产生内在链接?这些都是我们从业人员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行业内给到了新生代艺术家充分的关注与话题,然而在二级市场中这些年轻艺术家的总成交体量仍然很小,创作媒介也很局限,我们期待见到更多元化的作品以及艺术家,90后、00后艺术家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为一家年轻的画廊,我们也在与艺术家一同进步和成长,同时期望将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发声更多地扩展到海外。
2024年农历春节前夕,从A股连续崩盘到苏富比公布全新收费模式等诸多讯息来看,2024年的经济大环境是不乐观的。
悲观点讲,将会逼出大家的底线……不过,越困难,越能知劲草,危机的同时也孕育着新生。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好时看市场,经济不好时看艺术。
在被动的“ (去)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过程中,本土的画廊、拍卖行、美术馆更要努力出走,不要使我们隔绝于世界之外;同时也要不断拓展本土艺术生态的多样性,为本土艺术的发展提供内部能量。2024年,我们看好的艺术……
对于市场的趋势与变化,的确很难靠现象去猜测。在变化的市场中,只能靠大量的实践工作寻找价值认同。未来不会简单依照年龄和作品类别去分类市场,依然是一个筛选的过程,但机制会改变。收藏家的深度参与,会推动专业机构的进化。未来当代艺术会更加破圈,需要艺术家更全面的能力。
不期待2024年会更好,画廊的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行为,希望可以在低成本运营的情况下,做好更多的基础工作。相信未来。
2024年,我们画廊主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今年市场环境的下行已经是画廊同行们常讨论的话题。
市场角度的打击感虽然明显,但在这种情况下藏家更为理性的态度也有助于画廊沉下心来精进自我,这未必不是个提升的机会。
2023年的798艺术区涌现了很多新的空间,每家都有自己的定位及思考,创始人背景也是涉及了各行各业。
我们相信正是因为对艺术事业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会投身其中。每过三五年,艺术行业都会出现一点新的面貌,希望这次大家一起积攒能量能为之后呈现更好的面貌做准备。
虽然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有过很热闹的表现时期、但我们还处在一个早期阶段,所以很多起伏仍然会发生,有很多挑战但也有很大的潜力。
当然在市场不可捉摸的走势面前机构需要作出应对,不同的态度和应对行为来自于机构不同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挑战,我没有从内部任何角度感觉到特意将“寒冬”状态作为很严峻的形势去讨论,大家只是集中所有的精力完善工作方法、并且在相应的执行过程中去验证和反思,这应该就是我们面对挑战的一种应对吧。
“2024年的艺术界,会更糟吗”,这个话题过于沉重了些。作为拍卖行从业人员,2023年确实面临了很多挑战,自身以及开拍的同事们基本全年无休,持续升级打怪,闯关的过程中也有很多收获和惊喜。
《午夜巴黎》中“盖尔追缅巴黎的20年代,而身逢1920的阿德里亚娜却认为1890才是黄金岁月”,每个时代都有骄傲与遗憾,每一代人也都面临着不同的责任与挑战,“难”是常态,但“这时的难”与“那时的难”,又有何不同?
艺术界系统的核心是艺术,艺术的魅力在其所传达出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创造者对万物的感受,记录了宇宙间的刹那真实,无数真实的情感积累,构筑起这个时期所独有的精神面貌。
此时的关键在于,作为艺术界里的一份子,我们选择相信什么、创造什么、改变什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